阳光朝夕的个人空间

信息量3243

青岛开展海葬30年来 24544位故人在青魂归大海2021/10/27 9:41:24

魂归大海三十年,碧海长天藏思念。
10月26日上午,青岛海葬(暨生态葬)工作开展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庄重举行。
上午8时,在青岛市殡仪馆举行公共祭奠仪式,敬酒、献花、放飞、放生等环节寄托着逝者家属的哀思。此次公共祭奠仪式充分践行绿色祭奠的理念,采取敬献花环、祭文朗诵等方式寄托家属对亲人的思念,活动中还设置吉祥鸽放飞、锦鲤放生等环节,让这份思念有了一份生的寄托。
公共祭奠仪式后,家属乘坐大巴车抵达八大峡码头,乘船20分钟抵达指定海域,开始海祭仪式。海祭仪式现场同样简单而庄重,共分纸莲放飞寄哀思、鲜花花瓣撒大海、黄土五谷献至亲、怀念亲人三鞠躬四个环节。11时船只返航,结束整个公共海祭仪式。当天,共有34个家庭为纪念45名逝者参与此次海祭。
此次活动,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一次绿色祭奠活动。青岛在全国是较早开始海葬的城市,记者从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了解到,从1991年10月31日至今,累计在青岛海葬故人24544位,陆地自然葬921位,按最严格的测算标准,永久性节约土地140亩,不保留骨灰生态葬累计减免14015500元。青岛市年度不保留骨灰生态葬2500具左右,占市殡仪馆年度火化量的19%。因推行绿色祭扫,每年所减少二氧化碳和有毒物质排放不可估量。
>>>庄重
放飞吉祥鸽,献上“海洋之歌”玫瑰
10月26日上午7时许,深秋温暖的阳光穿过清风微凉,肃穆的氛围在青岛市殡仪馆海葬广场萦绕。距离海祭仪式公共祭奠仪式开始还有一段时间,广场上已经聚集了前来参加仪式的数十位逝者家属。
上午8时,仪式正式开始。为了让仪式办得简约而庄重,主办方设置多个环节,每个环节的设置都意味深长。例如在祭品追思环节,司仪向故人献上三杯饮品:一杯老酒,浓情热烈;一杯清水,质纯高洁;一杯清茶,清远流芳。不同的祭祀代表不同的寓意,但终归是对故人的情感寄托,对生者的衷心祝福。
在公共祭奠环节,还设有敬献花环、佾舞祭礼、祭文追思、祭品追思、心祭追思、放飞吉祥鸽、鲜花追思、放生锦鲤环节,环环相扣,让家属有心灵的寄托。放生锦鲤环节,每个家庭派出一名代表,将数尾锦鲤在放生池中放生。记者注意到,当鱼儿重新回到水中畅快游泳之时,不少家属默默注视着它们,是对家人的告别,也是对生命的敬畏。当吉祥鸽放飞之时,人们的目光忍不住跟随鸽子投向天空,让鸽子带去自己的思念。
“没想到主办方能给我们考虑得这么周全。”一位家属说,“原本觉得将是一次简单的祭奠仪式,没想到来到现场发现主办方已经做了用心的安排,不仅给每位家属准备了统一的黄色丝带、纸莲花、鲜花、手套等物品,还给家属们准备了口罩、一次性雨衣等,让我感觉很温暖。”
据了解,此次主办方为做好海祭仪式做了充足的准备。例如在家属献花环节,每位家属手上都有一朵蓝紫色玫瑰,名叫“海洋之歌”。家属们将“海洋之歌”献给海葬的亲人,寓示了对选择海葬这种绿色丧葬仪式的人们的赞美,如一首唱给海洋的歌一般洒脱和浪漫,无言胜千言。
>>>情思
小提琴替代哀乐,家属撒下故乡土
公共祭奠仪式现场,音乐也一改以往的播放哀乐形式,邀请乐队现场演奏,通过小提琴演奏等方式将悲伤的情绪淡化,将思念的情思延长。现场有一支四人组成的乐队,包括打击乐器、键盘、吉他,以及小提琴,循环演奏《大海啊故乡》等曲目,一直持续到主会场结束,除中间特定环节外都没有间断。
公共祭奠仪式过后,家属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统一乘坐大巴车,抵达八大峡码头。上午10时,两艘快艇从码头出发,直奔指定海域进行海祭仪式。当驻船于这片海域,海鸥或云集、或三五结队,在船间轻巧地划过,时而婉转、时而盘旋、时而翩翩、时而徘徊、时而俯冲下来、时而又飞入云霄。从这里北望,栈桥、小鱼山、八大关、五四广场、小麦岛、石老人……青岛沿海美景、城市魅力尽收眼底;西望是充满魅力的西海岸新区;远眺东南则是有名的“候鸟驿站”大公岛。
船笛长鸣,海祭仪式开始。家属们将从逝者家乡带来的土抛撒向大海,让故人能感受到家乡亲人的思念;撒下五谷、鲜花花瓣,放飞纸莲花寄托哀思……在活动最后,所有家属面向东方,向大海深深三鞠躬,向故去的亲人鞠躬。
为了做好海祭工作,不少工作人员在忙前忙后。“海葬活动有利于减轻百姓丧葬负担,也是一种安葬新风尚。我们要把海葬常态化、个性化、人性化做到更好,倡导市民越来越支持海葬、自然葬活动。”青岛市殡葬事业服务中心生态安葬科副科长相恒坤说。
>>>讲述
为海奉献一生,父母“如愿以偿了”
海祭活动现场的逝者家属中,一位头发半白的老人显得很激动。老人叫沙颖平,今年65岁。28年前她的母亲去世,两年前父亲去世,她和家人遵照父母遗愿选择海葬,“终于如愿以偿了。我爸妈的遗愿都是海葬,这次一起祭奠他们,我们非常满意这个仪式。”
沙颖平介绍,她的父亲沙学坤是上海人,1953年来到青岛工作,在中科院海洋所主要从事鱼类研究。沙学坤为我国海洋科研奉献了一生时光,他参加过全国第一次海洋普查,从南到北走遍我国海岸线。“所以,我爸的遗愿就是等他老了以后,就回到海里去。”沙颖平说,她的母亲早在青岛举行第一次海葬的时候就关注到这件事,“我妈说等她走后,就把骨灰撒到栈桥头上。”
沙颖平也是海洋工作者,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工作,“三十年前的时候,我就听说了海葬这件事,因为当时要举行海葬,还是我们单位给指定时间、划定海域。”之后,沙颖平也不断关注着海葬的进步,从一年两次到一年几次,仪式也越来越完善、参与人越来越多,“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事儿,我身后也希望采取这种方式。”
据沙颖平介绍,办理海葬的手续很简单,她先给父母预约登记,“去年因为疫情防控,暂停了海葬仪式。今年海葬恢复之后,工作人员打电话通知了我家,并在今年3月10日进行撒海仪式,完成了两位老人生前的心愿。”
父母选择海葬,在沙颖平看来,祭奠也更方便了。“我们家今年就买了一束花,到海边撒到海里。我现在有外孙了,也会带上他,说‘你太姥爷、太姥姥都在海里看着你呢’。看着孩子的背影,我就会想一阵我爸,想一阵我妈。”说到这里,沙颖平的眼泪止不住汩汩而出,“爸妈去了最想去的地方,我家离海边近。守着大海,可以天天跟爸妈‘说说话’,特别好。”
网站地图 - 手机版 - 留言反馈
个人空间相关信息由系统索引库每60分钟定时更新同步,非实时数据显示